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http://www.tlmymy.com/“南极精神”蕴含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凝聚着无比强大的正能量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毛泽东同志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治力量”。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位极地中心青年榜样,他就是:
“最美”极地人榜样人物之二:“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南征北战精忠报国
他,80后,优秀共产*员,曾参加11次南极考察、3次北极考察。担任过”雪龙“号船长,现任“雪龙2”号船长。他所在的集体曾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海科技创新奖、全国海洋先进人物等荣誉。自赵炎平担任“雪龙”号船长以来,他率领的团队荣获了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原国土资源部先进基层*组织、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组织、全国青年文明号和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
执行中国第7次北极考察任务雪龙团队
十年磨一剑
榜样的诞生离不开历练,在经历无数挑战、困难甚至危机后,方显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赵炎平年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成为“雪龙”号的实习生。从参加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开始,连续十年与“雪龙”号一起穿梭于南极和北极之间,总航程逾30万海里。无论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他都充满无限热情,不分昼夜,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雪龙”号承载着他从实习生、三副、二副、大副,直至成为船长的青春岁月与成长历程。
赵炎平毕业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执行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任务冰区驾驶培训
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建站任务期间,南极考察站的建筑材料及科考物资每年都数以千吨计,这不仅对“雪龙”号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卸货工作也成为每次考察队面临的艰巨任务和首要任务。
执行南极考察站油料运输和补给任务
执行南极卸货任务,船员协助抢修被困雪橇
“极地考察关系到国家需求,考察中每一项具体任务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卸货任务就是*治任务,我必须完成。”
冰上卸货
冰上探路
赵炎平不论是做三副还是大副始终冲在第一线,货物绑扎、起吊带缆、吊车指挥、驾艇卸货,他都亲力亲为,连续作战。南极的气象瞬息万变,好天气不等人,作为卸货工作的主力*,特别是在担任雪龙船大副期间,赵炎平在卸货期间时常经历着连续二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伴随着南极凌冽的寒风,在零下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与队友将数以千吨的物资卸运下船,事后他往往被冻得全身麻木,爬舷梯都手脚不听使唤。
卸完货趴在冰面上查看“雪龙”号水尺,避免从陆缘冰退出时发生船体大幅横倾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执行一次考察任务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出海在外,无法照顾到家里。年妻子怀孕待产,赵炎平心纵有万般不舍,接到组织一声召唤,他毅然选择出海执行任务。“妻子和家人的坚定支持和默默付出,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幸福。”年赵炎平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铁血男儿的柔情
履职尽责许*报国
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是具象化的价值观,他们来自于身边,建功在平常,可亲可敬,可感可信,是宝贵的财富,亦是学习的标杆。
第一次作为船长带队出海,是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那一年,他32岁,已执行10次南极考察任务,2次北极考察任务,进极地中心工作10年。
船长意味着新的责任和挑战
他感慨地说“船长意味着新的责任和挑战。我第一次带领全体船员出海时,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安全!”
与值班驾驶员讲解航行注意事项
船舶航行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船长的学识、经验和能力。想着瞬息万变的海况,想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赵炎平暗下决心,工作要细致再细致,不放过任何角落、任何细节,更要将每名船员状态、每项工作进展情况了然于胸。
船长在停靠外港前与引航员讨论靠泊计划
船长与科考队员现场讨论布放浮标
第7次北极考察布放大型浮标
中国第7次北极考察长期冰站考察
“雪龙”船在穿越西风带时遭遇了多个气旋的袭击,无法在有限的时间窗口顺利到达南极。为了减小大风浪对船舶的影响,“雪龙”船尝试在西风带中的麦夸里岛和赫德岛避风,采用分段性穿越了西风带。正是他的这种大胆尝试,为今后船舶在该区域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大大的提高了“雪龙”船在穿越西风带的安全性。
“雪龙”船在穿越西风带时遭遇了多个气旋的袭击
“‘雪龙’号从事南北极考察已经20多年,船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我们的目标始终没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极地考察提供最好的平台。”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全心全意为极地考察服务的决心和信念。
“雪龙”号到达最南纬度78度41分
“雪龙”号到达最北纬度88度22分
“雪龙”号穿越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航线示意图
“如何构建和谐船队,调动全体船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他说。
“雪龙”号船员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文艺节目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雪龙”号船员的工作待遇远低于国外科学考察船,甚至无法与国内一般的远洋船相比。赵炎平率先垂范,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建带船建,在他和全体船员的共同努力下,“雪龙”号这个集体更具战斗力,全体船员视船如家、热爱事业、甘于奉献、不计得失,以付出和奉献为光荣,即使远离故乡和亲人,从事平凡而危险的工作,他们却无怨无悔。
备战西风带,停车时间大管轮陈晓东钻进高温扫气箱内检查主机缸套工作状况,里面工作温度60度
穿越西风带前的准备工作,实习驾驶员张旭德绑扎加固船仓里的物资
南极极端环境,很多情况下是靠天吃饭。他始终把安全放在船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沉着应对各种紧迫局面。
“雪龙”号船长赵炎平在海图室画航线
航行遇风雪交加,能见度不足米
极地夜航
南极的航行条件非常复杂,受西风带气旋的影响,南极大陆附近海域航行经常会遭遇浓雾、大雪等能见度极差的天气。由于雷达显示为平面图像,在浮冰区航行时驾驶员很难分辨浮冰和冰山,特别是能见度极差的黑夜,作为船长的赵炎平经常昼夜在驾驶台亲自指挥操纵船舶,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平时工作中,赵炎平更加重视提升船员的安全技能并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使之变成工作习惯和自觉遵循。
“雪龙”号在冰山附近漂泊卸货
年12月25日“雪龙”号在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时从中山站前往维多利亚地勘探途中,接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求救信号,迅速前往遇险船舶所在区域,在成功转移遇险船舶上52名乘客后,由于持续的气旋影响加重“雪龙”号周围浮冰冰情,浮冰厚度大大超出“雪龙”号破冰能力,致使“雪龙”号暂时受困,周围冰山移动对船舶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时任第二船长的赵炎平与王建忠船长一起乘直升机前往遇险船舶上方勘察冰情,积极制定营救方案,最终成功脱困。
“雪龙”号紧急营救“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考察队临时*委商量讨论脱困方案
“雪龙”号救援被困俄籍科考船人员
年11月18日,正在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雪龙”号,慰问正在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科考队员。作为“雪龙”号船长,赵炎平十分振奋,感到巨大鼓舞和鞭策,更坚定为极地事业奉献与拼搏的信念。在执行该次考察任务期间,带领“雪龙”号船员和海事局测量人员利用小艇对难言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测量,在距离难言岛0.5海里处发现新锚地,实测水深为30至50米,赵炎平指挥“雪龙”号在该区域完成了抛锚。这项考察成果,将为我国南极科考新站建设提供极大便利。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慰问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
“我热爱海洋,热爱极地事业。我们遇上极地事业大发展的最好良机,遇上有机会做奉献、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让生命在奉献中焕发光彩。”
年赵炎平离开“雪龙”号,转入新建破冰船工程部工作,参与建造“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作为“雪龙2”号船长,谈起新船如数家珍。“它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采用总段建造法,先按照电脑建模方式,将船体分为个分段,然后再将分段总组成11个总段,11个总段按照从艉向艏、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合拢。我主要负责船体专业,具体包括总体、结构、外舾装、舱室。”
赵炎平说,“新船对我个人能力来讲是一项巨大挑战,习总书记曾说过‘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练就过硬本领,驾驭新技术,运用‘雪龙2’号更好地服务我国极地考察。”
“赵船长顽强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敬业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好榜样。”祖成弟回忆说,今年夏天上海连续高温,船坞最高温度42℃,室外露天地板温度55℃,此时正是‘雪龙2’号报验工程的时候,为确保工艺和质量,他1米82的体格往复穿梭在船体狭窄结构中,对照验收标准认真检查,一丝不苟。压载舱内空间狭窄,温度比外面更高,他在里面转身特别困难,进出一次全身工作服都被汗水浸透,就这样仍坚持把所有的舱室都检查个遍。
“雪龙2”号舱室巡检
“雪龙2”号甲板机械设备巡检
一起在新建破冰船工作的退休老同志汪海浪说,赵炎平有大局观,做事严谨又认真,待人宽厚实在,勇于担当,勇挑重担。“雪龙2”号船长这个职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新船是“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基本设计由国外完成,但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以及相关审图等海量工作均由国内设计院、船级社、船企等完成,需要我们消化吸收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内装精细化设计,他潜心钻研,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组织调研、验证,最终形成合理布局,这么短时间内完成是相当不容易的。
赵炎平说,“‘雪龙2’号即将下水,深感肩头的责任沉甸甸的。”
传扬南极精神讲述极地故事
榜样不仅是工作业绩的佼佼者,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伴随着极地考察任务越来越重,每年“雪龙”号在国内停留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在此期间还须完成船舶维护工程、科考设备维护工程以及补给任务,留给船长可支配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赵炎平每年都坚持参加传承“南极精神”活动,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成长足迹,讲述极地人如何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进取,勇担重任的故事,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引起大家对极地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