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仁县论坛

昂仁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贺州蒋氏族裔的江华寻根之旅 [复制链接]

1#

前记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潇贺古道上六重县的有着千年冯乘县域之所。其实早在从潇贺古道重新认识江华之前,江华这个地名作为姓氏迁居的祖籍地,早就深深滴烙在了我寻根之旅的下一站目的地计划里。

但凡两省或者数省交界之地,都会产生众多族群的移民。桂北即是如此的现象,中原移民自五岭隘口迁入岭南,沿途定居,落地开花,繁衍生息。数千年来,虽然行*区域不断变化,族谱之上所记载的血脉迁徙,是不因这行*地分割而维系传承着,而且文化趋同,更是不会因行*分割而相异。

确说家乡的开寨高祖士弘公,原籍湖南江华沱江,宋嘉定年间(—年)进士,于宋绍定年间(—年)宦游粤西,任桂林府通判,致仕回湘路过此地定居立籍。这可谓是祖上的湖湘先天文化基因基础了,加之家乡距离湖南之境甚近,于是在文化圈上,更贴近于湖湘文化圈。

记得先父生前,每每遇到来自湖南的友人,皆是喜以自身也是湖南人自居,小时觉得很不解,甚至觉得先父说话不大漂亮。其实想想,这也许就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吧。多年后成人参加工作,生活在这多族群杂居的贺州市,从小所被沉浸的湖湘文化环境所深埋的基因开始不断地被唤醒,并作为一个族群身份的象征。

“日出江华照永明”,初一看不韪一个气势宏大的诗句,一直不懂是出自何处,但是却道出了冯乘与谢沐(江华的邻县江永,古也称永明),这两个潇贺古道上两个重要县的紧密关系。自开始行走潇贺古道以来,因交通工具的问题,对于江永造访可谓无数,而江华却是寥寥无几,甚至是从未造访,对于作为一个族脉源自江华的湖湘后裔,甚是惭愧。

*****************正文*****************

犹记去年,桂林的东盟旅游展会上,一堆杂乱中,拾得一些江华的旅行资料。从资料所引导的,看来自驾是唯一的一个不错的方法了。

于是五一的连续值班后的放松,就选在了这日出之境以寻根为主题的自驾之旅!

潇贺古道上的散贝遗珠

国道线,是一条沿着江华境内的潇贺古道境内修建公路,于是一路古道上的风雨亭桥遗迹时不时闪现,不可谓不解乏!!

湖南境内的风雨桥,与富川的风雨桥样式有点小同大异,同的皆是建筑样式,异的是湖南的用材多为石料,故而多了许多的的石刻装饰,加之湖南的风雨桥大多数在河流边上旱地上,故而多被称为亭子。而且这些风雨亭旁对有石板桥横架河边。

玉泉亭位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大路铺镇,紧靠玉泉亭现为养路工班宿舍,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长9.5,宽5.2,高4.6米,石木结构。南北为三级马头墙,墙中开拱门,东西为矮墙,西墙有小门,南北拱门上方嵌一石匾,刻“玉泉亭”三字,内有石柱四根。其中一对石柱雕双狮抢球和双龙争斗,两龙怒目相视,张牙舞爪,云从云飞,生动活现。另一对石柱刻对联,玉泉位于亭旁的养路工班院内。

亭内有四排梁架,中间两排搁置于石柱顶凹内,为抬梁式结构。南北两排梁架为穿斗式结构。梁两端搁置于东西两墙上。

对联:一条坦途名金被;四面青山护玉泉。

乐仙亭?乐仙桥在江华县大路铺镇花地湾村,位于田洞中。亭西20米为国道。仙乐亭石木结构,长8.5米,宽5.4米,高5.8米。南北为三级马头墙。墙顶有宝葫芦和翘尾鳌鱼,二级墙垛为吻尾,中开大门,门上方嵌石匾,匾刻“乐仙亭”三字。亭有梁架两排,抬梁式山墙搁檩结构。梁架、亭顶已倒塌。

亭南8米为乐仙桥,桥下为小溪。因桥板面有仙人脚印而得名。桥长17.8米,共三墩四板,中间桥墩两头皆尖,两边桥墩前端尖后端平直。周围砌以料石,中间填土。桥面用两至三块长石块拼成。

对联:疏雨幽亭骚人有曲惊司马;亭环景岫旅客无心道沛公。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喜哈哈。

乐善亭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街道中部,紧邻国道。长9.3米,高5.8米,宽5.6米,全用青料石建成,建于清代雍正年间。东西墙嵌各村捐款者和会首姓名石碑,南北为三层楼牌坊式拱门。内有四根八棱形石柱,柱上刻对联,门额浮雕哪吒闹海、秦叔宝挥鞭、关公耍大刀、武松打虎、穆桂英挂帅、姜太公钓鱼等戏剧人物和麒麟、凤、鹤等瑞兽瑞鸟。龙门枋雕双狮抢球,龙门板中竖刻“乐善亭”,两边圆雕天官赐福。两位天官手捧官印,面目慈祥。三楼的横梁浮雕双龙戏火焰珠。楼顶中间立宝葫芦,两边为鳌鱼,鱼尾上翘。鳌鱼与两层次楼弯翘的檐垛弯翘角度相同,成为立体的空间艺术。

乐善亭的主题雕刻天官赐福与亭名相符,雕刻的各种图案精美,内容通俗,反映了当时民间艺术的高度水平与技巧。亭上及石柱所刻对联,写出了行人漂泊的艰辛和思乡之情,情景交融。

南北两门共有八副对联。

北门为:古云今雨;漱石枕流。山远秋泉白;溪近晚照红。香檀燃客意;驿柳挂乡心。

南门为:亭前山色翠;林内峦岚清。两袖清风;一路福星。*尘长短驿;浮世往来人。

对联:欲坐则坐,何为是栖栖者;要行就行,谓之又徐徐行。

天上日炎,旅客征商正好息肩坐坐;亭中风弱,文人学士聊堪驻足谈谈。

记得曾经在一个古迹探秘群,一个外地的群友,坐火车行走在洛湛铁路江华境内时,远远望见这古道-亭-桥的和谐意境,便拍下了。可惜此图遗失….

古村落

湖广界的古村落群,大多沿着古道分布,于是一座座的村落,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光滑的石板路穿出而过,这一切都在昭示着这些踏寻着潇贺古道从中原进入岭南的世族大家的文化印记。此一路,因有寻根意义,故而多走为家门聚居之古村落江华县的,为家乡开寨始祖士弘公之籍贯,蒋元公北宋年间自江苏宜兴迁居此地,距今已有多年,无奈也许是临近向县城,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古建筑没有多少。

大石桥乡的,潇贺古道上的又一座纯蒋姓聚居的古村落,建筑之精美,可谓与富川深坡村相互辉映!!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蒋汝新携子蒋宗文、蒋宗易在井头湾溪边落户。因山水皆以井环绕而得名,故名曰“井头湾”。

按照族谱所记载,这里的家门应该是蒋元公长兄,靖公的后裔。数百年来,虽本源为汉姓,但是目前已经成为了平地瑶,不得不从侧面体现了是一种民族的和谐融合,其实汉胡汉蛮,皆是族群归属的一种思绪而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孔子作《春秋》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族群观摆正即好。

井头湾的古民居分为两个部分:即宗文族部分和宗易族部分。宗文族部分:由上屋顶居民及门楼组成。宗易族部分由三座大屋民居和上下座民居及八字门文昌楼组成。三座大屋民居创建于年至年,由蒋宗易后代蒋光椿、蒋士俊、蒋士耀、蒋士禄组织共建,分上、中、下三座。上下屋民居由蒋宗文后代蒋士明、蒋士洸、蒋士爵组织创建,于年建成,分为上、下两座。

江华八景

似乎但凡有些人文地方,就会有各种版本的八景,文人骚客对八这个数字很偏执,对于一地的美景,往往喜欢不多不少地就弄出八个美景。江华八景远自唐代,此行勉强走了2.5处。

确说江华之名,就出自阳华岩,据说唐武德四年(),存在了千年的冯乘县改名,因其当时的治所设在寒亭(今沱江镇老县村)之北、阳华岩之南,故名江华。而阳华岩进一步出名还要归功于唐朝的著名诗人元结的《阳华岩铭有序》。百度了一下元结,该文学家历经安史之乱,更是投笔从戎带兵抗击过叛*。后出任岭南地区的刺史,在地方广施行仁*,造福一方。真乃一富于正义感、关心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的*治家。

确说,因舜帝南巡崩于九嶷,于是有一个说法是“万峰朝九嶷”,而元结在其《阳华岩铭有序》提到“九疑万峰,不如阳华”,不难看出,这位大文学对于江华美景的偏爱。

出发当日的烈日,却是次日暴雨的前奏。顺着被夏雨充盈的沱江,来到阳华岩。远望山体陡峭如劈,岩洞为以内凹的开放式岩洞,洞底有暗河流淌,一副自成洞天的感觉。不难想象推崇道家思想且有过战乱率族人避难猗玗洞的元结,当情怀配上如此的洞天美景,不禁地感叹:“海内厌兵革,骚骚十二年,阳华洞中人,似不知乱焉。谁家能此地,终身可自全。”

入住的酒店所在正好在沱江老街附近,前往阳华岩时,车行老街,驻车用餐,抬头一望,却见凌云塔矗立于山上。无奈驱车赶路,没有登山一览,甚是可惜!

原位于县城南郊原鲤鱼井乡*府驻地,唐天宝元年(年)此地建有浪石寺,寺旁有一条小溪,溪水之上有座石拱桥,溪水经桥下流入潇水河。溪内另有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涌出,泉水晶莹透澈。如遇雨季,四周溪水混浊,此泉水独清,溪泉相连而泾渭分明,因此得名"浪石清流"。

而现在更多的是称其为“浪尸清流”,追其原因,必须追溯到我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永雄菩萨高祖。

永雄菩萨,即蒋永雄,为我84世祖永英的幼弟,北京博物馆留存《大士塔记》的文字拓片有记载曰“大士姓蒋名永雄,父谭友期,母唐氏,世居江华之三华。其月持十日之斋,日诵《金钢经》,悯系囚而宽持戒,祝池鱼而捨其溪,则动与世俗不侔,居迩舜祠,常茸庙貌尊奉香火。偶一夕,神僧下降自称普法王佛,谓大士十世有修行之功,今生届圆满之期,付与穿珠经诀,俾密诵勤行,属时仰释经,乃披道者服,冠武侯巾,不以形出家而以心出家”。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的《楚游日记》篇中写道:“浪石有‘一刀屠’肉身,其面肉如生。碑言姓蒋,寺西村人。宋初,本屠者,卖肉轻重,俱一刀而就,不爽锱铢,即而弃妻学道,入大佛岭洞中,坐玉柱下。久之,其母入洞,寻得拜之,遂出洞,坐化于寺”。据清同治九年《江华县志》载:蒋大士,宋熙宁甲寅(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专奉香火,持斋育经,就浪石寺立坛说法。升姹岩跌坐而化,其徒迎于寺,祈祷辄应。

这位高祖菩萨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数百年来善男信女和来往香客顶礼膜拜,就连江华的一些历史文化景点取名如浪石寺、西佛桥、杀猪岩、佛爷岩等都与他的有关,貌似他还是湖南永州第一个有历史记载、修身成佛的人,比阳明山的七祖佛爷郑秀峰还要早多年。

看来心存善念,有信仰,不管今生是否能善终,也必定求内心一个安稳,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积福。不难推想永雄菩萨4代后的三街繁立应该就是承蒙他善行恩荫了,只是这种恩荫相比其封建社会通常的官位世袭恩荫,更加的难能可贵,因为其源自真真实实脚踏实地行善为乐。

曾记得,被家乡湖广界一处的屹立百年樟木林的幽静的所震撼,而阳华岩之附近,九龙井檵木林的与水同居的幽静,则让我更加为之偏爱。也许是“有水则灵”,栖水而居,再加上这如同龙爪缠绕根系,让这些千年灌木,更有了神韵!

瑶乎,汉乎

之前在游走井头湾时,就有借孔子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来纠结了一下族群归属情愫。

我曾经一度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感到疑惑,这在当下来说,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为了升学、为了生育、为了某些ZF的指标,而变更民族的。记得我家里就是因为我的出生为改动了我们的家的民族,于是每每提到身份证上的少民身份时,先父都会说,我们是假瑶。

长大后,经历过一些民族民俗的自我思考更有经历过一些热血极端族群运动,其实还真更加领悟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句话的精髓。在和谐儒家文化的传统文化下,族群和谐共处,相互交融下,相互渗透是经常有之,但凡需要记住自己根源,不忘祖恩,心怀感激,宽容和谐平等地去对待周围一切人和物既是好。

最后,不管怎样,在此感谢我祖上宽容地接纳了外族的血液,使得这个血液带我来到这个世界,并帮助我升学,更让我学会宽容地接纳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物。

旅程END

转自:蚂蜂窝

?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