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仁县论坛
◎王迎霞科技日报记者谢开飞何星辉盛利刘昊通讯员曹佳奕李玉莲史喜娟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高原之上、大山脚下,有这样一群默默坚守的“园丁们”,他们苦心办学、倾心培养,将“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今天(9月10日),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让我们道一声谢谢!老师们辛苦了!
三尺讲台、方寸之间。他们洒下智慧的春雨,播种梦想,托举起当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田边、荒野间,一项项技术造就贫困地区一项项特色产业,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造血干细胞”。随着教育脱贫攻坚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找“痛点”、解难题,努力在祖国大地书写助力脱贫致富的“新样本”。
大手牵小手
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材
“老师,我拼了5个颜色”
“老师,我拼了一间小房子。”
……
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塔哈村幼儿园,不少3岁到6岁的当地学龄前儿童正用流利的普通话与辅导员进行交流。
年7月,凉山州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美姑县通过“一村一幼”的村幼教点一年试点,于年6月覆盖至全县所有幼教点和公办、民办幼儿园。目前全县学前教育人数人,达到历史以来最多。
塔哈村幼儿园辅导员吉布妹尔说,孩子们入园后自己会通过带着他们玩游戏、开展户外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学普通话,并培养讲卫生、懂礼貌等好习惯。经过语言测试,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们基本达到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
阳光下,吉布妹尔的大手拉着山里娃的小手,静谧的山中,洒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吉布妹尔的大手拉着山里娃的小手。
微笑、击掌和拥抱
为留守儿童传递“爱心密码”
教育脱贫让阳光照耀到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恩泽每一个需要滋养的孩子。
“校长妈妈好!”“孩子们好!”9月8日上午课间,在贵州纳雍·天河实验学校里,孩子们列队进入操场,詹雯微笑着站在一旁,和孩子们或击掌或拥抱。
这是詹雯和孩子们传递爱的一种特殊方式,即便是在大冷天里,她依然坚持在校门口,用微笑、击掌和拥抱欢迎孩子们。
纳雍·天河实验学校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成果,由广州市天河区出资万元帮扶援建,目前入学的名小学生,大多来自附近的纳雍县宣慰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詹雯从广州被选派到纳雍县教育科技局挂职帮扶后,担任纳雍·天河实验学校校长。
在詹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变得阳光、开朗,他们亲切地叫詹雯“校长妈妈”,甚至在她生病时,孩子们会给她写信:“我们有一位好老师,时光你别伤害她……”
都说大山里的时光很慢,可他们还是很快斑白了双鬓,一辈子守着一群又一群孩子,干着同一件事,把一个又一个山里的孩子送出大山。
广州来的“校长妈妈”詹雯。
“土瑶”孩子迎来了新校园
9月9日,在广西贺州市民族学校,7年级语文教师赵运兰正在运用希沃白板给学生们讲解朱自清的《春》。讲到“春雨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时,她播放了一段江南春雨的短视频。学生赵艳兰说,自己仿佛沐浴在细雨当中一样。
“这里面有云课件,给我们老师平时备课提供了很多资源。”赵运兰说,贺州市民族学校用上了更先进的白板,海量教学内容线上共享,课堂上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很多。
今年8月30日,赵运兰和全班43名土瑶学生从文华学校搬到了贺州市民族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宽敞的宿舍......在这里,赵运兰和学生们的生活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贺州市民族学校校长龚固财介绍,这所投资1.8亿元新建的寄宿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有名学生,其中,来自贺州市平桂区六个“土瑶”深度贫困村的土瑶学生共人。
贺州市民族学校是“土瑶”聚居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之一。为打赢打好土瑶脱贫攻坚战,平桂区以“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思路,加强对6个“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贺州市民族学校建成前,利用平桂区文华学校教育资源作为贺州市民族学校过渡办学,帮助“土瑶”适龄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力提高“土瑶”深度贫困区适龄儿童知识文化水平。自年开学以来,文华学校共招收名土瑶学生。
据了解,贺州市民族学校除招收土瑶学生外,还招收平桂区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安置点“文华社区”适龄儿童、平桂区实验小学及*田镇东水划片招生的学生,同时接收进城务工的子女入学,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
吃饱饭、上好学
为山沟沟里的娃娃播种希望
“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年,国家继“精准扶贫”之后进一步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策略,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全甘肃省庆阳市唯一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未脱贫村,就在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年底,这里的剩余贫困人口达47户人,贫困发生率为11.93%。
“再穷不能穷教育”!近年来,该村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效,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落实“两免一补”和“营养餐”资助达到全覆盖。
来到村里的小学,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了一张张稚气未脱却又充满希望的脸,只想对他们说:加油吧,少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既在三尺讲台授课有声有色,又在脱贫攻坚路上发光发热,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点亮心灯,烛照未来。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年成立以来,先后派出名研究生前往甘肃漳县、古浪县、固原市原州区开展支教。
多年来,支教团开展“一对一”资助、“温暖一冬”“圆梦工程”等爱心公益活动,探索实施“互联网+乡村学校少年宫”共建项目,捐助共名贫困生,组织倡议捐款折合成人民币约万元,援建2所希望小学、1所师资力量培训中心、3所学生课外活动中心。
扶技、扶产业
用科技种出花草、种出财富
“公司种植花卉面积亩,年收入约30万元。”固原绿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在当地被称为“月季大王”,他感慨地说,“我们祖祖辈辈习惯种植玉米与马铃薯,种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在福建专家的指导下,我竟然种上了鲜花!”
固原市彭阳县金鸡坪梯田公园百合花开。受访者供图
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中南部,曾经十年九旱,自然条件严酷。远离干旱、风沙、贫困,实现“山绿民富”,成为萦绕在西北人心头的梦想。
年,固原推动实施“四个一”(即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株草)工程,需要科技助力,得到了福建的积极响应。
科技助力固原实施“四个一”工程成为闽宁协作重要内容,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带领农林大和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赴固原市,致力于探索一条山绿与民富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挖掉生态致贫的“穷根”。
通过试验种植与驯化研究,来自福建的教师、专家们从个品种中筛选出40多个优质品种,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而且做到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
“四个一”示范园宁苗基地果实累累。受访者供图
作为脱贫攻坚的独特战场,教育系统将人才、科研、文化优势转化为脱贫“利器”,不仅在扶弱、扶志、扶智方面取得累累硕果,还把地方所需与高校所能结合起来,在扶技、扶产业等方面再添新绩,运用先进科技促进贫困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0多年来,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福建师范大学陈志彪教授,克服重重困难,往返于福州与闽西之间不下多趟,研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技术与模式,不仅为长汀县和宁化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区提供科学依据,还探索出靠科技带动百姓致富之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实现精准扶贫。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师范大学卢玉栋副教授,怀着初心,把建档贫困户培养成专职技术员,向山要宝种下茶油“摇钱树”,帮助农民脱贫解困;与当地企业、合作社对接,在企业成立专家工作站,指导农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
福建师范大学卢玉栋副教授卢玉栋(左)正与油茶种植户观察油茶生长情况。
“培养一个,致富一家,影响几代人”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千千万万在“一亩三分”教育责任田里默默耕耘的老师们,普通而平凡,却能影响人的一生!
让我们再道一声谢谢!您辛苦了!
来源:科技日报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刘义阳
审核:管晶晶
终审:冷文生